中国传统家风的文化渊源与教化意义
2017-06-14 00:16  王立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浏览:1978  评论:0

中国传统家风的文化渊源与教化意义

王立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摘 要:传统家教家风在近代以后遭受了诸多破坏,不过在长久的历史积累中,中国人形成了对家族的深厚情感,所以传统的家教家风在当代仍旧显示了勃勃生机。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注重家教家风的传承,这与儒家政治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与家风的柔性特征紧密相关。家教家风在内容上尤其表现为注重人伦教化,是中国社会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提升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凝聚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家风;儒家;伦理价值;社会教化

 

中国曾经产生过许多传承悠久,与国家兴亡荣辱与共的家族。这些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这些家族形成的家教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家教家风,家族对个体的成长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既影响了个体生活中关键节点的人生方向的选择,也影响了个体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塑造了个体性格、气质、品德。在社会层面,家教家风的存在也构成了社会教化的一部分,影响到了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

在当代,传统家族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小的核心家庭。经历了近代以来无数次运动与破坏之后,在城镇化浪潮已经无法阻挡的时代中,传统家风连同传统文化体系已经被破坏殆尽、日渐消失。一般人认为,传统家教家风恐怕早已成为历史遗物,只能供后人瞻仰了。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2010年前后,经过一些文化学者的推动,尤其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家风是什么》,这一节目似乎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传统家教家风的热情。在一两年间里,家教家风已然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人们也发现,诸多社会问题似乎都与家教家风的传承、再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人对当代家风建设与文化传承提出了质疑。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再次梳理家教家风的本质特征,重新探讨重建家教家风的长远价值,思考家教家风与中国文化传承、当代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传统家风受到社会变迁的挑战

近代以来,传统的家教家风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遭遇了日渐深入的破坏,传统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日渐消失,传统意义上的家风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慢慢消退。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儒家思想在整体上受到批评,直至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家教家风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去了所依附的生活方式基础,传统的家族与家风在方方面面均受到了影响。

其中,最深刻的破坏则是在“文革”十年期间。无论在物质形式上还是价值秩序层面均是如此。在古代,像“父为子隐”这样的关系曾经是传统家庭关系的底线,受到各国法律的认可,而在“文革”期间,这样的作为维系家族、家庭关系的底线原则却每每受到破坏。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生怕被人知道自己是名门之后。“文革”之后,旧有的家庭秩序受到破坏。在诸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家族中,因为“文革”的因素,传承许久的家风从此削弱甚至消亡。

进入城镇化时代之后,传统家风遭遇了进一步的挑战。在一些人看来,传统家教家风所依赖的基本环境必须是农业社会。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关系密切,大部分人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安土重迁,甚至几代人的居所都没有特别的变动和迁徙。在这样的环境下,聚族而居、共同生活的人很容易形成相似的性格,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一个家族独有的家风。而在当代社会,城市化成为时代主流,家庭结构变成以三口或者四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为主,而且人口流动剧烈。虽然很多家族仍旧保存着族谱,并且按时增编,但是族谱的影响力已经远非往日可比。家族内的每个家庭生活在独立的环境中,相互之间来往甚少,人们的生活远离土地,家庭内合作开展日常生产的内容极少,家风形成的基础环境已经不存在。正因为此,一些人对当代社会再提家风的培育这一话题提出了质疑,认为随着传统农业生产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位置日益边缘化,家风也会被“无情”的抛弃,这将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其实,只要有家庭存在,就一定会有家庭文化的传承,家风也必然伴随在其中。即使在历史上,也并非是所有家族文化都是正面的,并非是所有家族内的家风都是好的家风。通过了解历史可以看到,传统家族内也充满了矛盾和纷争,即使仅通过连续剧、电影等大众媒介也足可以了解到,古代宫廷之中,兄弟之间为了个体利益,反目成仇,甚至致对方于死地者比比皆是。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皆有发生,也为世人所共知。在民间社会,虐婴事件随处皆在,这样的条件下更何谈优秀家风的形成。从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到,所谓相敬如宾、兄友弟恭、长幼有序这些具有正面意义的价值观念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理想,并非是直接存在于所有家庭中的实际情景,尤其并非是只要读懂了书面文字就等于完成了家风的传承,而需要通过人的努力来实现。

客观而言,虽然在家风被再次提及之后,人们普遍开始反思家庭生活,开始意识到到“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但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家风的传承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家风破坏起来很容易,培育却不可能一蹴而就,传承也并非易事。单以时间的长短而言,“文革”结束至今,即使一些家庭有足够的意识养成自身的家教家风,也尚未经历完整的代际传承。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家风,往往是后代人继承并且发扬了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只有经过一定时间、一定数量代际传承的家庭文化性格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家风。

在新的时期,中国社会风气的变化一日千里,代际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上一辈的文化与思维能够突破代际思维方式差异,并且在新一代家庭成员受到欢迎的十分稀少。新一代的家庭成员可能从未见过家族祠堂、从未拜过祖宗牌位,也从未感受到过家族曾经拥有的影响力。许多人甚至把国家的法律条文、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甚至一般性的中国文化传统拉来当作自家的家风,混淆了国家与家庭的差异。这也显示了新时期人们对于家风培育和传承缺少专门的思考。正因为此,当代家风的存在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客观环境仍旧是十分艰难的。


原文转载到此为止,查看原文,请复制下列链接下载:

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D


全部评论(0)
打印繁体】【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