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3924
    0

    梁漱溟从中国社会的一般特征(家、伦理本位、以道德代宗教等)开始描述,得出中国文化理性早熟的核心观点,再描述理性早熟是如何影响中国民族特征和现状的。全书以社会人生为线索包括绪论和结论共分为十四个章节。

    【第一章 绪论】

    在绪论中梁漱溟先生书写了中国文化的定义、个性、特征和民族品性的特殊处。梁漱溟先生所说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等一切无所不包的、可依靠的、实在的东西,同时,它也是未受到西方影响的我国固有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个性极强,体现在自发独创,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具特征,自成体系;唯一保留完整的古文化;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千年间几无变化;影响力和传播力远且大七个方面。中国文化的总特征是寻到了家。广土众民;民族融合;历史长久;中国力量伟大但不知其力量来源;停滞不变的文化;没有宗教的人生;家本位;中国学术未朝向科学前进;未见民主自由平等法制;道德气氛特重;不属普通国家类型;无兵;孝;隐士文化等十四个具体的文化特征,并且梁漱溟先生认为若去寻找资料作证还可以有更多的文化特征。民族品性的特殊之处包括十点: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

    【第二章 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梁漱溟先生从证明冯友兰、卢作孚先生因中国社会未经产业革命的农业生产家庭化、生产社会化而致使中国社会以家庭为重的说法不对,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状况开始说明经济基础可以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并不必然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不止无片面决定力,欸且其势力将随着历史发展而渐减。按照社会学的说法是在此过程中上层建筑会有一个抗力,中国文化即是其中的抗力,因此要从文化形成及其个性中解释中国文化的“家本位”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家族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在这里,梁漱溟先生还否认了独系演进论、循序渐进观、恒进步论,认为应该从阶梯观和流派观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阶梯观是指世界文化的发展可以分成几段来看,流派观是指直接文化可以分成三种发展路向来看。并且,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不是迟慢落后,而是中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向;中国已限于盘旋不进;中国较之西洋,是因过而不及;中国文化是人类理性早熟四点意见。但是,梁漱溟先生似乎还没有指出中国人“家”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章 集体生活的西方人】

    费孝通先生曾说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这与梁漱溟先生的集体生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民主的发展使他们拥有了集体生活的条件,同时,西方基督教的发展对于西方社会集体生活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推翻了各家各邦的神,神绝对唯一;打破家族小群和阶级制度,兼爱同仁。基督教的发展为集体生活提供了条件,中古社会解体,近代社会萌芽,同业组织和城市自治体的发展均推动欧洲社会民众走向集体生活。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

    梁漱溟先总价了集体生活的四个重要特征:法治精神、组织能力、纪律习惯、公共观念,并提出了集团生活的三个衡量标准:要有组织,组织范围要超越家族,在组织范围内有约束和利害关系。因此,从这四个特征和三个衡量标准中得出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的结论。西方人集体生活偏胜,中国人家族生活偏胜。中国人虽缺乏集体生活但盛于家族生活。西方集体生活之路开于基督,中国家族生活之路开于周孔。

    【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梁漱溟从社会构造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出英美的社会构造是个人本位,苏联的社会构造是社会本位,个人与社会之争在西洋社会之中发展久矣,在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型尚,把重点放在社会者则是社会本位,把重点放在个人者即是个人本位。但中国却迟迟没有这方面的讨论,梁漱溟先生以为是中国没有进入或者说已经跳脱了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讨论,提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社会由关系发展而来,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下面分说伦理本位的社会与经济、政治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伦理本位社会中的财产,共财、分财、通财、施财间的伦理关系逐渐宽泛,伦理本位中,经济、财产之间的分割并不明显,讲究共财之义;伦理本位社会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社会构造及个人的政治理想与途术;在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社会,伦理关系则扮演了宗教的角色,发挥“同胞之爱”的功能,被称之为“伦理教”。伦理本位的社会使个体不以个人、也不以团体为中心,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并且这种关系可伸缩,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人类文化因宗教具有统摄凝聚作用和统摄驯服作用而多以宗教(宗教的产生需要情志和知识两方面的配合)为文化的开端,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的祭天祀祖就是中国文化的开端(按照梁漱溟先生对于宗教的定义来说祭天祀祖是一种宗教形式,但是按照韦伯、涂尔干来说,祭天祀祖并不能算作一种宗教形式)。不过,自周孔产生以来,中国文化内就缺乏宗教了,中国便是以道德代替宗教,中国没有宗教的状况归于理性早熟,中国能够以道德代替宗教得益于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和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

    【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

    理性是中国民族精神所在,谈理性时我们需要区分理性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梁漱溟先生所说的理性与韦伯所说的理性不同,中国社会中的“理”与西方社会中的“理”也不同,中国人的理是情理,西洋人的理似物理。计算之心是理智,正确之心是理性;理智“无所为”,理性“无所私”;理智超越本能有无数功用独不做决定,理性则做决定。西洋人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人短于理智而长于理性,由知识引起的错误是智能问题归于理智,由行为引起的错误是品性问题,归于理性,梁漱溟先生认为理性错误比理智错误严重。

    【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中国为职业分途之社会,西洋为阶级对立之社会。阶级的对立体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因为中国的理性早熟,不固执己见,不形成对抗势力,独立生产者大量存在,经济社土地和资本皆分散而不集中,政治机会开放,所以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形成阶级的机会,没有阶级(不过需要注意,强调中国的职业分途并不代表中国没有阶级之别)。职业分途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士农之间,两者相配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耕读传家,半耕半读等均是职业分途的有力例证。

    【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

    国家功能,一面是对内,一面对外,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不像国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说起,他认为中国对内缺少国家应有的功能,在政治上表现为消极无为,对外表现为缺乏国际对抗性,疏于国防,国势调查不清,无病之国,天下观念重于国家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如梁漱溟先生在第八章中说中国是一个有职业分途而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也难以形成国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还需注意封建、国家、天下、社会之间的区别。

    【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

    治道是达成治世的条件,治道就是指社会构造(伦理社会和职业分途)及一切所以维系而运用良好,社会构造一切关系良好即成治世,社会构造失其妙用,关系破裂就成了乱世。

    【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

    治世的达成需要社会构造的稳定,这种稳定与理性、自省这种主观性的因素密切相关,但无论是君主,士人还是民众皆容易有人心放肆之时,则治世变成了乱世,并且这种乱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周期性的状态。不过,中国历史自秦汉到五四以前,治世与乱世循环反复都未见有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均无。

    【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 】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就已经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社会中没有民主与科学的特异色彩即中国在第一路向上没有取得充分的成就时就走上了第二路向。在这里,就再解释一下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一种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的精神或倾向,他最先见于较小的生活圈内而逐渐扩展。中国有民主精神而没有民主是因为中国没有取决多数和尊重个人自由的精神倾向,所以,如果要更加具体的说则应是中国不是缺乏民主,乃是缺乏集团生活,缺乏政治和法律。中国文化的早熟影响了中国的民主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由于理性早熟,中国人开始专注于人对人的态度,而非人对事的态度,重于理性而忽略理智,因此,中国科学难以在领先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向前而停滞不前了。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中国文化早熟表现出了五个病象:幼稚、老衰、不落实、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暧昧而不明爽。


    梁漱溟先生以中国社会的基本构造为叙述起点,通过与西方社会的对比得出中国是一个缺乏集体生活、没有阶级对立只有职业分途的伦理社会,这个社会在治乱兴衰中盘旋不进而未曾有过革命,而这一切皆源于中国社会理性早熟,中国国过早的走上了第二路向。

    5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